人民日報曾刊文,要把抗戰(zhàn)精神作為講好中國故事的重要內(nèi)容。為了講好中國故事,我們策劃了
1938年,武漢會戰(zhàn)失利,全國抗戰(zhàn)局勢岌岌可危。就在這時,遠隔重洋的南洋華僑齊聚新加坡,一個由僑領(lǐng)陳嘉庚主持的愛國大會掀起了支援抗戰(zhàn)的浪潮——這就是“南僑總會”的成立。
在這個大會上,華僑們義無反顧,掏出家底籌款,甚至連飛機、坦克、救護車都捐了出來!而這僅僅是個開始。
滇緬公路上,那3000多名南僑機工的身影更是讓人動容:他們冒著敵機轟炸,肩負著為祖國輸送生命線的重任。背井離鄉(xiāng)卻心系祖國的1100萬華僑,究竟為抗戰(zhàn)付出了多少?
1938年10月10日,新加坡的一個會議廳里座無虛席。男人們穿著整齊的白襯衫,面色嚴峻;女人們也抿著嘴角,眼里滿是復雜的情緒。
主席臺上的陳嘉庚站起來,眼神掃過臺下的眾人,用力一揮手:“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刻!國家要求我們,難道我們不該站出來嗎?”他的聲音洪亮,回聲在大廳里回蕩,似乎帶著無盡的沉痛與激情。
臺下的觀眾,沒有人說話。大家都在等待著什么,心中卻早已有了答案。就在三個月前的武漢會戰(zhàn),中國軍隊遭遇重創(chuàng),戰(zhàn)線被迫退守。
南洋的華僑們不只是看了幾篇報紙,而是真切感受到了祖國的危急——難民涌入,消息接連傳來,“國破山河在”成了許多人家茶飯間的嘆息。
可在嘆息之后呢?靠嘆息就能扛住侵略者的刺刀嗎?這些南洋華僑,大多是從清末民初漂泊到海外的,靠雙手拼命謀生,日子本不容易。但現(xiàn)在,他們要為祖國拼命了。
陳嘉庚,這位南洋華僑的領(lǐng)袖,果斷發(fā)起組織了“南洋華僑籌賑祖國難民總會”(簡稱“南僑總會”)。
這個名字一出,幾乎成了華僑間的熱血代名詞。從1938年至1941年,這個組織籌款超過4億元國幣。你聽到這一個數(shù)字,可能覺得這只是冷冰冰的金額。可要知道,這背后是許多普通人傾盡所有的結(jié)果。
有人捐出了祖?zhèn)鞯慕痂C子,也有人掏光了本該寄回家鄉(xiāng)的血汗錢。甚至有商人直接說:“這是我一年的利潤,不多,但祖國更需要?!?
會議后,陳嘉庚沒有歇著。他親自帶隊巡回宣傳,拜訪商會、鄉(xiāng)親會、僑領(lǐng)家庭,甚至在街頭巷尾拉橫幅,挨個講解捐款的意義。他不是坐在辦公的地方發(fā)號施令,而是真刀真槍地去爭取每一分支持。
“祖國的存亡,海外的命運連著的!”這句話成了許多華僑心中的箴言。南洋的華僑從商人到勞工,從高官到普普通通的家庭,都以自己的方式加入了這場捐助行動。飛機、坦克、救護車,甚至是戰(zhàn)地手術(shù)工具,都源源不斷從南洋運往戰(zhàn)場前線。
不過,這只是一個開始。因為對華僑來說,捐錢已是最基本的,接下來的行動,才是真正讓人熱血沸騰的部分。
捐錢是一個起點,但對于南洋華僑來說,他們的貢獻絕不僅限于銀兩。戰(zhàn)爭打到后來,日軍封鎖長江航道,前線的軍隊后勤供應(yīng)成了大難題。
汽油、軍糧、彈藥,這么多東西都是打仗的“命根子”,斷了一天,可能就讓部隊陷入危機。而華僑司機隊的出現(xiàn),就像一把鑰匙,解開了這道燃眉之急的難題。
1939年初,“南僑總會”做了一個大膽的決定:招募司機回國,為前線運輸物資。這不是普通的“開車送貨”,這是實打?qū)嵉赝婷?。運輸路線在深山老林間蜿蜒,隨時有可能遇到空襲、地雷甚至埋伏的日軍。
然而消息一出,竟然有數(shù)百名年輕華僑司機自愿報名。有人對陳嘉庚說:“這是讓他們?nèi)ニ退腊?!”陳嘉庚卻冷靜地回答:“國家尚在危亡時刻,有些人愿意站出來,我們該支持?!?
這些司機可不是職業(yè)軍人。他們平時在南洋開著貨車、三輪車,有些甚至只開過廠區(qū)的小型拖車??傻搅酥袊麄冎苯訐Q上了滿載彈藥和糧食的軍車,行駛在炸彈和子彈之間的“死亡之路”上。
一位司機后來說:“當時根本不敢看兩邊的山崖,目光只盯著前面的路。能開一天就算一天,能多送一次物資,就多救幾條命?!?
有一條著名的運輸路線——滇緬公路,橫穿云貴高原,堪稱人間煉獄。光是山路的陡峭和險峻就讓人腿軟,更別提日軍的飛機不分晝夜地在天上盤旋,一經(jīng)發(fā)現(xiàn)運輸隊,炸彈便毫不留情地落下來。
可是司機們沒有退縮,他們一次次咬緊牙關(guān),把物資從緬甸送往中國后方。很多司機連最后的家書都沒時間寫,車毀人亡的消息卻成了常態(tài)。
據(jù)統(tǒng)計,滇緬公路上,華僑司機隊的犧牲人數(shù)高達數(shù)百人,而他們每送一噸物資,就從另一方面代表著前線的戰(zhàn)士能多打一仗。
這些司機的故事,后來被戰(zhàn)地記者記錄了下來,也被更多人知道。華僑司機隊的名字,成了當時無數(shù)后方百姓掛在嘴邊的英雄群體。有人說,他們的貢獻遠勝金銀,因為他們送來的不僅是物資,還有中國軍民繼續(xù)抗爭的希望。
除了捐款和運輸,南洋華僑還有一項舉世無雙的壯舉,那就是組織了龐大的“南僑機工隊”。如果說司機隊是戰(zhàn)爭的運輸血管,那么機工隊就是“修復手術(shù)刀”的醫(yī)生。他們負責修理損壞的車輛、重建道路、搭建橋梁,是抗戰(zhàn)后勤體系中不可或缺的一環(huán)。
不要小看這些“藍領(lǐng)”華僑,他們中有的是機械廠的工程師,有的是老手藝的鐵匠,還有的是臨時培訓上崗的工人。他們可能不懂戰(zhàn)爭,但他們懂得修車、懂得建路,而這就是中國抗戰(zhàn)最稀缺的資源。
其中最著名的一幕,發(fā)生在1941年的滇緬公路上。當時,日軍已經(jīng)全面封鎖中國東南沿海,滇緬公路成了后勤物資進入中國的唯一生命線??墒牵@條路在多次轟炸中被炸得坑坑洼洼,甚至有幾段直接被炸斷,整個運輸體系幾乎癱瘓。
南僑機工隊二話不說,帶著工具就趕到現(xiàn)場。沒有先進的設(shè)備,沒有充足的材料,他們用最原始的方法,一鍬一錘地修路、搭橋,愣是把運輸線重新?lián)屝蕹鰜怼?
有一次,日軍的轟炸機來得特別猛,機工隊還沒修完路就被迫撤離。但他們沒直接逃走,而是把一輛輛卡車推到山林里隱蔽起來,直到日軍飛機離開才繼續(xù)工作。
更讓人敬佩的是,機工隊并沒有收取高額的報酬,很多人甚至連基本的生活費都自掏腰包。有些機工在戰(zhàn)爭結(jié)束后留下了終身的病痛,可他們從來就沒后悔自己的選擇?!?
無論是捐款捐物的華僑家庭,還是日夜奔波的司機隊和機工隊,南洋華僑在抗戰(zhàn)中的貢獻都不可磨滅。他們用汗水、鮮血,甚至生命,為中國的抗戰(zhàn)事業(yè)注入了最重要的后盾。
而這些故事,也成了中國抗戰(zhàn)史上不可忽視的篇章。正如陳嘉庚后來所說:“華僑是中國的‘第二政府’,是中華民族最堅強的后盾之一?!?
為抗戰(zhàn)凝聚起南洋華僑力量:南僑總會成立前后.人民政協(xié)報.2019-08-22
上一篇: 接連15年TOP1海爾洗衣機露臉澳網(wǎng)賽場
下一篇: 太原是不是“秋葉藍布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