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樂魚平臺贊助的大巴黎 發(fā)布時間:2025-04-26 19:51:19
銷售熱線:18018428808
隨著時間的推移,科技界的目光總是聚焦在那些馬上就要來臨的創(chuàng)新之上。2025年,作為科技巨頭之一的蘋果,其新品傳聞已經(jīng)引起了全球消費者和科技愛好者的熱切關注。接下來就讓我們大家一起盤點那些 2025 年蘋果新品傳聞,從常規(guī) iPhone 系列到備受期待的 MacBook 革新,從智能穿戴設備的最新進展到 AI 家居智能ECO的完善,預覽那些可能會改變我們生活方式的新品。
iPhone 17 Air:預計今年晚些時候推出的所謂“ iPhone 17 Air ”機型將采用超薄設計,最薄處僅為 5.5 毫米。這款設備將沒有實體 SIM 卡插槽,而是完全依賴數(shù)字 eSIM 技術。如果 5.5 毫米的測量結果準確無誤,“iPhone 17 Air”將成為有史以來最薄的 iPhone,打破 iPhone 6 創(chuàng)下的 6.9 毫米記錄。
該設備“最薄處”僅 5.5 毫米,表明它將擁有超薄機身和更厚的后置攝像頭凸起。著名蘋果供應鏈分析師郭明琪表示,超薄版 iPhone 17 將于 2025 年下半年投入量產(chǎn)。該設備預計將于 9 月與 iPhone 17、iPhone 17 Pro 和 iPhone 17 Pro Max 一同推出。預計不會有 iPhone 17 Plus,而“iPhone 17 Air”實際上將成為今年產(chǎn)品線中 Plus 型號的替代品。
iPhone 17 Pro Max 預計會配備可變光圈相機,并且在攝像頭排列、相機像素等方面做大改。作為蘋果首款 “完全體” 原生 AI 手機,iPhone 17 系列可能會在影像功能上與 AI 技術有更深度的結合,為用戶所帶來更智能、便捷的拍攝體驗。同時 iPhone 17 系列在散熱和網(wǎng)絡連接方面也會有所改進。
蘋果一直在努力使 MacBook Pro 更加輕薄便攜,2025 款可能會在設計上逐步優(yōu)化,通過改進內(nèi)部結構和散熱方案等,在保持高性能的前提下,實現(xiàn)更纖薄、更輕巧的設計。
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發(fā)展,蘋果可能會在 2025 款 MacBook Pro 中融入更多與 AI 相關的功能和特性,如通過自然語言處理提高輸入效率、利用 AI 優(yōu)化設備性能等。
入門級 iPad:目前第十代 iPad 使用的是 A14 仿生芯片,而新款有望升級到 A17 Pro 或 A18 芯片。這樣的升級至關重要,因為能讓 iPad 支持 Apple Intelligence 功能。對于基礎款 iPad 來說,也能使其成為用戶接觸 Apple Intelligence 的最低門檻設備。據(jù)傳,新款 iPad 的 LCD 屏幕可能會升級到全貼合工藝,這將使屏幕顯示效果更出色,減少反光并提高對比度。
iPad Air:有消息稱蘋果可能會直接采用 M4 芯片,這將為 iPad Air 帶來顯著的性能提升。據(jù)說 iPad Air 的顯示屏可能會轉(zhuǎn)向 OLED 技術,不過這一變化預計要到 2026 年才會發(fā)生。此外,還有消息指蘋果可能會升級 iPad Air 的顯示屏,選擇 60Hz 面板而非 90Hz,但可信度不高。
iPad Pro:短期內(nèi)不太可能再次更新,因為其已在去年五月升級至 M4 芯片。
Apple Watch Series 11:與 Series 10 相比,Series 11 在設計上可能不會有太大變化。預計會搭載更先進的芯片,以提升工作速度和能效,但具體芯片型號暫未明確。血壓監(jiān)測功能原本計劃在 Series 10 中首發(fā),但因設備輕薄設計被推遲,有望在 Series 11 上正式露面。另外,據(jù)稱蘋果正在開發(fā)一款全新的人工智能健康教練服務以及一款全新的健康應用,這些新功能可能會在 Series 11 上首發(fā),進一步豐富蘋果的健康生態(tài)系統(tǒng)。
Apple Watch SE 3:可能會采用全新的外觀設計,包括窄邊框顯示屏以及更大的機身尺寸,預計會增大至 42mm 和 46mm。蘋果可能為其改用塑料材質(zhì)機身,以實現(xiàn)更輕的重量,同時還有望帶來更多配色選擇。塑料材質(zhì)降低了成本,有可能會使 SE 3 的價格變得更親民。
HomePod:蘋果傳聞中的智能顯示屏——“帶屏幕的 HomePod”,最晚可能在今年第三季度推出。此前消息指該顯示屏預計將于 2025 年 3 月發(fā)布。這款顯示屏預計將配備 6 英寸/ 7 英寸屏幕和 A18 芯片,據(jù)傳是一款方形、可磁性吸附安裝的類似 iPad 的設備。與目前的 HomePod 和 Apple TV 產(chǎn)品不同,其可能會運行部分蘋果原生應用程序和 Apple Intelligence。
HomePod mini 與 Apple TV:這兩款設備可能會在“今年年底”發(fā)布。據(jù)稱它們將搭載蘋果自研的 Wi-Fi 和藍牙組合芯片,支持 Wi-Fi 6E 技術。與 Wi-Fi 6 相比,Wi-Fi 6E 將頻段擴展至 6 GHz,配合兼容的路由器,可提供更快的網(wǎng)絡速度和更低的延遲。HomePod mini升級可能包括搭載新一代 S 系列芯片以提升性能、改善音質(zhì),并提供新的配色選擇。
新款 Apple TV 預計將配備比現(xiàn)有 A15 仿生芯片性能更強的新一代 A 系列芯片,并可能內(nèi)置攝像頭以支持 FaceTime 視頻通話。據(jù)悉,新款 Apple TV 的起售價可能低至 99 美元,逐步降低用戶進入蘋果ECO的門檻。
智能家居中心:蘋果將推出一款全新的智能家居設備,配備約 7 英寸的屏幕,可以掛在墻上或放在臺面上,完成家務管理、運行應用程序以及進行視頻通話等功能,內(nèi)置揚聲器,支持觸控,但其實是通過語音進行操控,計劃提供銀色和黑色兩種 Hub。原計劃在 3 月推出,但可能會推遲。
AirPods:蘋果據(jù)稱正在研發(fā)一系列健康功能,包括心率監(jiān)測器、體溫傳感器以及能夠追蹤“大量生理指標”的新型傳感器。目前,蘋果正集中精力開發(fā)心率傳感器。在內(nèi)部測試中,蘋果發(fā)現(xiàn) Apple Watch 提供的心率信息更為準確,但彭博社的古爾曼指出,AirPods 的測試結果也相當接近。關于其他健康功能的細節(jié)以及具體的時間表暫時未知,但他表示,這些功能將在“未來幾年內(nèi)”陸續(xù)推出,并有可能是在 AirPods Pro 3 中首次亮相。
支持 Face ID 的智能門鈴:支持 Face ID 解鎖,“最快”將在 2025 年底之前發(fā)布。據(jù)悉,與其他蘋果設備上的生物識別登錄信息一樣,該攝像頭將配備 Secure Enclave 芯片,該芯片將 Face ID 信息與系統(tǒng)硬件的其余部分分開存儲和處理。該設備“很可能”與現(xiàn)有的第三方 HomeKit 智能鎖配合使用,并且該公司還可能與其他智能鎖公司合作,“從第一天起就提供完整的系統(tǒng)”。
AirTag:蘋果計劃于 2025 年中旬推出全新的 AirTag 2,加入新一代 UWB 芯片,定位追蹤的精度將進一步提升。
健康教練:蘋果有望 2025 年秋季發(fā)布基于 AI 的健康指導服務,并加入 Apple One 訂閱服務。消息稱該服務暫定名稱為 Apple Coach,將利用 AI 技術,結合 Apple Watch 等設備收集的用戶數(shù)據(jù),提供個性化的飲食、睡眠和運動建議,并制定相應的指導計劃,還可以利用設備攝像頭追蹤和糾正用戶的運動姿勢。報道指出,與 Apple Fitness+ 專注于提供健身內(nèi)容不同,Apple Coach 將采取更全面的方法,分析用戶的健康數(shù)據(jù)并提供更智能的生活方式建議。
2025 年蘋果新品的傳聞展示了此公司在技術創(chuàng)新和產(chǎn)品設計上的持續(xù)努力。從 iPhone 17 系列到智能家居設備,每一項新品都體現(xiàn)了其在優(yōu)化使用者真實的體驗和豐富產(chǎn)品生態(tài)上的方向。雖然目前這些仍是傳聞,但可以期待的是,蘋果的產(chǎn)品將繼續(xù)以其獨特的方式影響我們的日常生活。未來如何,讓我們持續(xù)保持關注。
快來評論區(qū)留下你的觀點吧!*想要獲取行業(yè)資訊、和志同道合的科技愛好者們分享心得,那就趕快掃碼添加“動點君”加入群聊吧!群里更有不定期福利發(fā)放!
名記:阿隆·戈登因小腿傷勢目前幾乎沒辦法起跳,現(xiàn)在球隊更衣室內(nèi)的氛圍非常凝重
陸毅和郭京飛一個娶了姐姐,一個娶了妹妹,同去丈母娘家,丈母娘對郭京飛說:快去做飯,陸毅沒吃飯呢
灰熊身處淘汰邊緣!ESPN預測G4雷霆勝率高達73.1%,灰熊僅為26.9%
小米 REDMI A 系列電視新增節(jié)能版,國補價 1274.15 元起
華子29+8+8森林狼掀翻湖人2-1勒布朗38+10東契奇帶病17+7+8
瓦格納32+7+8魔術險勝凱爾特人1-2,班凱羅29+6塔圖姆36+9
字母哥37+12+6雄鹿大勝步行者1-2,奇兵特倫特37分利拉德7+5
財政部部長:中國將采取更加積極有為的宏觀政策 推動實現(xiàn)全年預期增長目標
上一篇: e天堂switch網(wǎng)站
下一篇: 2025年中國實力最強的25所大學:清華第1浙大第3中山大學第15